從2010年開始,本市加大力度推廣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實施垃圾分類的達標小區占到全市有物業管理居住小區數量的80%。下一步,本市會將垃圾分類情況納入物業考核標準,推動物業公司做好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居民貼碼分類投放垃圾
早晨7點不到,垃圾分類指導員小霍就已經上崗了,她負責玉廊東園小區北門的垃圾桶。該小區采用的兩桶分類方式,即廚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她的工作除了確保垃圾不會混裝,還要把可回收資源清理出來。
從2011年起,該小區就實施了垃圾分類。去年夏天,小區新添置了6臺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回收機有兩個桶,一個投放廚余垃圾,另一個投放電池、保鮮膜、塑料袋等其它垃圾。物業還挨家挨戶發放了紅綠二維碼標識,綠色是其它垃圾,紅色代表廚余垃圾,扔垃圾時對應張貼、分類投放就能現場變現積分。
居民扔垃圾時,先要掃碼才能扔入回收機。回收機在稱重核算的同時,通過網絡設備將信息回傳到小區物業的云數據終端機,實現了垃圾可追溯,這樣既可以掌握每家每戶垃圾的產生數量,還能夠精確分析每天垃圾投放的高峰時段。
“數據都是及時同步的,居民也可以查詢自己的垃圾投放量。”負責智能回收機項目研發的北京必發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宗武介紹,他們已經和西城區的80個小區進行合作,推廣該項技術。
300噸廚余垃圾變出8噸肥料
8點10分許,一輛藍白色的小貨車開到了玉廊東園小區的北門,車身上清晰地印著四個字:廚余垃圾。這是西城區專門成立的廚余垃圾清理車隊,司機馮慶杰麻利地把廚余垃圾桶掛上自動鏈條倒入車廂,運往廚余垃圾中轉站。與此同時,位于西便門旁的西城區廚余垃圾中轉站里,工作人員徐金伯正在幫忙卸車,“一般8點多,第一車垃圾就到了。大箱子裝滿了就由環衛集團的大貨車統一拉到處理中心。”一個箱子大概能裝五六噸廚余垃圾。
上午10點多,南宮固廢綜合處理中心里,各區運輸廚余垃圾的車隊排成了一條長龍,逐個把垃圾倒入一號槽。這些廚余垃圾通過一次分選、打碎后,裝入專用箱內進入發酵倉,經過7天的高溫耗氧預處理后,再次進行篩分處理,最終剩下的小顆粒物進入堆肥車間。
據處理中心副經理王巖介紹,該中心每天處理約300噸的廚余垃圾,其中,過濾出來的水分七八十噸,經過處理轉化為中水用于綠化灌溉,經過一次篩選出來的大顆粒殘余物通過焚燒或填埋處理,“這些大概也有七八十噸。”剩余的一部分通過生化減量變為二氧化碳、水、氮氣等,另外一部分則變為填埋材料。“最后能得出的肥料大概有七八噸,都是很好的有機肥。”
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固體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2016年,全市共收運處理廚余垃圾16.6萬噸,比2015年的15萬噸略有上浮,相比2010年起步時的水平,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而目前生化處理廠有南宮和阿蘇衛,日處理能力為2000噸和1600噸,能夠保障‘十三五’期間的廚余垃圾得到有效處理。”
垃圾分類將劃入物業考核標準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本市超過3000個小區已推廣垃圾分類箱,基本覆蓋了城區絕大部分地區,截至2015年底,實施垃圾分類達標的小區超過3759個,占到全市有物業管理居住小區數量的八成以上。
不過,垃圾分類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一些居民扔垃圾時仍未分類,還有居民反映雖然扔垃圾時分了類,但垃圾車運輸仍然是混運。
對此,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區目前都在和環衛集團、垃圾回收處理企業等進行合作,探索更有效率的垃圾分類模式,市級部門正在研究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和懲罰措施。“除了繼續鼓勵提倡居民對垃圾分類外,對物業公司等垃圾分類責任人,將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敦促切實落實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