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環衛科技網讀者的來稿,作者來自垃圾分類一線,描述他和他所在的企業在推廣垃圾分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文章讀完,我不禁也產生了同樣的疑問——垃圾分類,10年后你會成功嗎?
我是一名垃圾分類工作者。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進入這個行業,起初只是為了找一份錢不少、事不多、離家近的工作,以為應聘的這家公司只不過是一個廢品回收企業,能在網上招人說明工作也輕松,最多不過是稱下垃圾進行記錄而已,但是事實卻是做著垃圾分類。
因為這么一個機緣,我進入到了一個做垃圾分類的小公司,小到老板都不知道下個月的工資在哪,小到也許明天就有可能關門。從我入職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但是,我在這個極不穩定的小公司一做就是三年,直到公司真的無法維系,遣散員工
。進公司那年我24歲,做了3年銷售,因為想找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為自己將來結婚生子做打算,可是我卻又選擇了這樣一個動蕩的公司,因為這個公司做的是垃圾分類!
2014年,全國僅有7、8家公司做垃圾分類,而且都是私人公司,能稱得上收支平衡的一家都沒有,全部虧損。貴州,一個正在強力后發趕超的省份,一個GDP為主的省份,我們做的確是需要大量財政及政策投入的事業,不虧損除非老板很有錢,然而他并沒有。
當初我粗淺地覺得,垃圾分類不過就是把垃圾分一分、丟一丟再處理了,僅此而已。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過怎樣讓居民愿意分一分、丟一丟,我們怎么在公司虧損的情況下把垃圾進行處理,這些都是一個個的難題。
如今的時代顯然不是以前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單靠一點點小禮物、垃圾袋就想把居民全部拉過來參加垃圾分類?
我聽過很多各種各樣的聲音:
“垃圾分類啊,我們家都做的,你這個袋子就給我吧,我會分的!钡斪孴A填寫《參與注冊表時》卻又以各種理由推脫。這是貪小便宜型的。
“什么垃圾分類?我們家的垃圾都是保潔來收的,還要提下樓,這么麻煩。”這是不愿改變生活習慣的。
“現在分什么分呀,人家日本那么干凈,我們再這么分也不可能像那樣的。”這是找借口找理由的。
“其他垃圾呀,我們家廁所的衛生紙都是直接沖到下水道的!边@是最奇葩的。
... ...
一個500戶的小區,通過這樣的宣傳活動,能主動填表注冊的居民加起來不會超過20%。
后來又通過請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進行上門宣傳,這種效果稍好一些,填表的居民會達到50%。
通過現場宣傳和入戶宣傳,能達到70%的注冊率,已經是很高的了。
但光有注冊率有什么用?也許發的宣傳冊早就被丟到垃圾桶里了,而且可能還是和廚余 垃圾混裝在一起。
注冊了總要有人來丟垃圾呀,沒有投交率的垃圾分類就是零,不管分對分錯,起碼你得有一個樣子在那。
那么,投交率有多少呢?剛開始可能有20%,然后逐漸遞減,這個遞減的速度也許在一個月內就能下降到8%。
為什么呢?有了第一次應該就會有第二次呀?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能夠簡單做的事絕對不會復雜做。剛開始由于新鮮,想看看垃圾分類的回收箱是個什么東西,會連續投幾次,但時間一長,覺得還是以前丟垃圾的方法簡單。即使再智能的回收箱,在面對幾代人的生活習慣改變上也無能為力。
如今全國都在推行的智能回收箱在2014年時我們就已經開始使用了,但是這昂貴的設備并沒有為我們帶來高回報的參與率和投交率,相反,很多人覺得麻煩:掃碼開箱,沒帶會員卡還
不能丟垃圾了。所以,在智能設備上虧損嚴重。為了能夠提高參與率和投交率,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甚至在這個基礎上成立了一家民辦非企業。公司進行宣傳居民會覺得是企業行為,篤定公司一定在這件事上賺了很多錢,所以由公益組織進行宣傳居民更容易接受。
這樣下來宣傳方面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這樣一家公益組織也是需要資金支持的,人工工資總是要每個月發的,而我們是一家隨時可能會關門的公司,所以這個公益組織也需要在社會上承接其他的公益項目來做,以確保有正常運行的能力,而垃圾分類的宣傳漸漸的變成了其他公益活動的附帶品了。
這僅僅是宣傳工作的一角,還有接下來的收集、運輸、處理,無一不在挑戰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