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立法聽證,這三大問題不解決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生活垃圾分類,終極目標是什么?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和濕垃圾的四分類法是否科學、恰當?住宅小區、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垃圾收集容器如何設置最合理?單位食堂餐廚垃圾、大件垃圾和電器電子廢棄物又該如何收集、運輸、處置?2001年以來,上海市申城生活垃圾年均增長量超過3%,目前生活垃圾年度處置量接近750萬噸。當垃圾分類走進市民生活,走進社區立法聽證,已經并即將帶來怎樣的變化?
12月7日,為促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市人大常委會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修改稿)立法聽證會開進了長寧區虹橋街道,聚焦市民關心的垃圾分類三大問題,聽證會聽出了哪些新銳的觀點?
聽證現場,十多位居民代表、垃圾分類志愿宣傳員、物業公司負責人、居委會工作人員等聽證陳述人,結合生活和工作實際,暢所欲言,針鋒相對,熱烈思辨,為提高草案修改稿的科學性、可行性、實操性等提出建議
問題一:“四分類”可行否?
銳觀點:垃圾分類“習慣成自然”
條例草案摘要:第4條,生活垃圾分類標準——
◆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廢棄物,主要包括廢電池、廢燈管、廢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但單位集中產生的除外;
◆可回收物。是指適宜回收和可循環利用的廢棄物,主要包括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廢織物等;
◆濕垃圾。是指易腐的生物質廢棄物,主要包括食材廢料、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等;
◆干垃圾。是指除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廢棄物。
聽證會聚焦的第一個問題:生活垃圾“四分類”是否可行?迄今,申城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歷經過多次變化。比如,從早期試點的有機、無機二分法,逐步拓展為2011年以來試點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濕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然后,是目前實行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的四分法。
2017年,國務院頒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明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以及居民“干、濕”垃圾的分類類別。其中,易腐垃圾包括單位食堂、賓館飯店、農貿市場等場所產生的餐廚垃圾、果蔬菜皮、碎骨碎肉等單位“濕垃圾”。
可見,申城現行“四分類”與國家的要求一致。同時,2017年,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市綠化市容局問卷調查顯示,在接近15000份問卷中,贊同“四分類”并主張干濕分類的意見占67.4%;今年,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問卷調查再次驗證這個結論,在16000余份問卷中,75.6%的被訪者對于“四分類”表示認可。于是,條例草案修改稿第4條將“四分類”予以延續和固化,并具體分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品種。
立法聽證會上,“四分類”有共識,畢竟這種分類標準已實施數年,約定俗成,市民認知度和配合度逐漸提高。何況,條例草案修改稿第4條最后一款明確提出: 生活垃圾的具體分類標準,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生活垃圾特性予以細化調整。
這意味著,“四分類”并非一成不變,申城的生活垃圾分類也將與時俱進。目前,大家最關的是,“四分類”如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真正成為生活習慣。
立法調研中,不少城區都反映,“四分類”的準確投放率不是很高,其中,浦東新區委托第三方的測評顯示,干濕垃圾準確投放率為24.5%,可回收物準確投放率30.3%,有害垃圾準確投放率8.2%。
“垃圾分類看起來不起眼,都是身邊小事,但量大面廣,每個市民都是垃圾的產生主體,因此,只有動員每個市民參與垃圾分類,主動分類,自覺投放,垃圾分類才能有實效!甭犠C陳述人、長寧區虹橋街道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陶蘭表示。
從今年7月1日生活垃圾定時投放至今,虹儲居民區1200多戶居民“四分類”投放,準確率達到90%,準確率高,關鍵在于,一是事前充分發動,二是定時投放管理到位。今年6月開始,虹儲社區的60多位樓組長,100多位居民志愿者,每次10人分批接受通俗易懂又精細化的“四分類”培訓。
怎么通俗易懂?舉個例子。濕垃圾?就是菜葉果皮容易腐爛的。干垃圾?不容易腐爛的,大骨頭、榴蓮殼,也是干垃圾。怎么精細?比如,濕垃圾,裸投?對,塑料袋也是干垃圾呀。
“目前,垃圾分類還在習慣養成階段,每天上午7-9時、下午5-7時定時投放,有志愿者現場協助保證分類不走樣!碧仗m說,習慣養成需要時間,時候到了,習慣成自然。
普陀區長富大廈小區,垃圾分類已經形成系統化。
居民張海嬰居住的中華別墅小區已按照四分法分類生活垃圾一年半時間!拔覀冇X得這種分法可行,也較好操作,現在小區98%的居民都做到四分法。從去年6月開始分類后的一個多月里,就有80%的居民學會四分法!彼f,居民已經習慣了四類垃圾的名稱,還有些一時分不清類別的垃圾,學習后也會了,“實踐來看,四分法可行,我們很支持垃圾分類!78歲的長虹小區居民夏云龍也表示贊同,“建議保持四分法,暫時不要改動,我們都分順手了,如果再改變,我們老人會搞不明白!
國際廣場小區業委會主任張忠良介紹,按小區最近一月的垃圾分類實踐看,大家已轉變觀念、養成習慣,有害垃圾和濕垃圾很好分類,關鍵是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區分。“越來越多的大件垃圾屬于干垃圾還是可回收物?很多居民還搞不清楚!彼ㄗh分類要界定清晰,在干垃圾里包括可回收物。周橋街道社區管理辦公室主任科員何新華也認為,草案修改稿對可回收物的界定還有待清晰,“廢棄的油漆桶屬于有害垃圾,但這個容器可否回收?濕垃圾的剩飯菜用來做肥料了,是否屬于可回收物?大件干垃圾床墊里有布料、彈簧等都可回收,又該怎么界定?”何新華建議不單獨列可回收物類,而是把可回收物與干垃圾變成一大類,再將可回收物分出高回收價值和低回收價值廢棄物。
大骨頭屬于干垃圾,小骨頭是濕垃圾,榴蓮殼是干垃圾……是不是有點繞?多位陳述人發言時反復強調,垃圾分類關鍵在于意識和觀念的轉變,必須加大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力度,指導居民分清類,分類投放,養成好習慣。
2 問題二:垃圾箱放哪里? 銳觀點:設置要“面子”更要“里子”
條例草案摘要:第25條,收集容器的設置——
住宅小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應當合理布局四類收集容器的設置,濕垃圾、干垃圾兩類收集容器應當成組設置。
公共場所應當至少設置可回收物、干垃圾兩類收集容器。
收集容器的分類圖文標識應當統一規范、清晰醒目、易于辨識,方便群眾分類投放。
市綠化市容部門應當制定收集容器設置規范,并向社會公布。
高層住宅小區,是否允許每層都設置垃圾桶?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公共場所,特別是馬路上,還要設置垃圾桶嗎?
聽證陳述人錢亮、顧華云、夏云龍,都是小區業主,在他們眼里,垃圾桶放到哪里,放多少,不是小問題,合理配置,對公眾分類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
事實上,市統計局一項專題電話調查顯示,在2000多名受訪市民中,認為“分類處理設施不健全”是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主要障礙的比例最高,約占32%。普遍看法是,法規應當明確分類收集容器設置的原則,不宜過細,不能一刀切,既要體現標準化、規范化,又要充分考慮各類型小區、公共場所和農村地區的實際,因地制宜,給基層更多自主權,但收集容器的顏色、標志標識要做到全市統一;另外,特別要明確一條原則——沒有相應的分類收集容器,就不得投放這類垃圾。
那么,高層住宅能設垃圾桶嗎?聽證會內外,這個問題確有分歧。立法調研中,44.8%的受訪者認為應當由小區自行決定;32.6%認為可以每層設桶,但要設置分類垃圾桶;22.6%認為不能每層設桶。
贊成或反對,都有原因。贊成,因為方便;反對,一來擔心招老鼠蟑螂,二來更擔心消防通道被堵危害公共安全,安全和方便,哪個更重要,權衡利弊,何去何從?目前,條例草案修改稿提出“ 市綠化市容部門應當制定收集容器設置規范,并向社會公布”,立法的傾向性不言而喻。
至于公共場所如何設置垃圾桶,也是大家關注的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看世界后,一個現象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東京,馬路上看不見垃圾桶,這個垃圾分類做得出奇好的城市,為啥馬路上沒有垃圾桶呢?因為,市民都習慣了垃圾分類,習慣了在家定時投放,習慣了不在馬路上丟垃圾。那么,上海的馬路上還要設置垃圾箱嗎?
目前,普遍的意見是,公共場所究竟只需設置可回收桶和干垃圾桶,還是三類、四類都要設置,應當由綠化市容部門因地制宜、分門別類確定規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比照其他全球城市,上海應當逐步減少道路沿線的收集容器數量。
如果說,投放方便,是垃圾桶設置的“面子”;安全、規則和分類習慣的養成,才是垃圾桶設置的“里子”。各方觀點聽下來,大家在乎“面子”但更要“里子”。
上海新長寧集團新華物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衛民介紹,公司管理的小區有大有小,至少都有一處按四分法設置的收集容器組合,另外的投放點“濕垃圾桶+干垃圾桶”配比有“1+1”“1+2”“1+3”等組合,成組配置情況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上海新長寧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垃圾分類宣講員潘志勤居住的小區啟動垃圾分類也有一個月時間。他發現,平時的生活垃圾里,除果皮外主要是干垃圾,幾乎沒有有害垃圾,大件垃圾也可以電話預約物業上門收取,“所以公共區域設置干垃圾和濕垃圾桶就足夠了,越簡單越好!
推行垃圾分類時,撤桶并桶與原有物業服務合同產生沖突,偶爾引發物業公司和居民之間的矛盾。現場,多位物業公司負責人及居民介紹各自小區的實踐和思考,供立法參考。
條例草案摘要:第63條,廢舊家具等體積大、整體性強的大件垃圾,應當單獨投放至指定的堆放場所,經分類收集、運輸并拆分再處理后,實行資源化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置。
一輛黃魚車,拉著舊家具,走街串巷,去了該去的地方,于是,舊家具也就變廢為寶資源再利用了。
這樣的資源化過程,是舊家具回收的“舊風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那些黃魚車少了,不見了;家具更新換代的速度卻快了,更快了。于是,舊沙發、舊席夢思床墊,處境尷尬——它們既不是建筑垃圾,也不是干垃圾,無人回收,無處安放,小區外人行道上,倒是常?梢姳粊G棄的它們。聽證陳述人潘衛民、朱麗花都從事物業管理工作,廢舊家具處置難,也是物業管理頭疼的問題。
當年的黃魚車為何活躍?因為,回收產業鏈很完整,居民有需求,黃魚車有服務有盈利更有去處,專業的回收機構就是黃魚車的目的地。如今,產業鏈斷了,“舊風景”不再。
聽證會上,一種鮮明的觀點是——無論是收集、運輸,還是拆分再處理,廢舊家具的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都需要先打造起完整的產業鏈,專業機構需要政府扶持也需要制度規范,亟需重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回收體系。
唐家富介紹,上海有八家專門從事電器廢棄物拆解的企業,發揮了一定作用,目前還不成問題;其它大件垃圾處理上,希望引導居民扔到指定堆放場所,積累到一定量后預約清運,“目前總體考慮是專門配合裝修垃圾的收運渠道組建一個單獨的大件垃圾收運系統。
何新華介紹,為解決大件垃圾堆放點問題,長寧區從去年開始在每個街道每年建設五個建筑垃圾箱房,但老小區場地有限,困難重重,“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協調大件垃圾堆放點場地建設問題;建議政府增加投入保障大件垃圾運輸。”陶蘭則建議,在小區外公共區域設置大件垃圾集中堆放點,緩解小區壓力。
潘志勤建議,在大件垃圾收集時,一定要疏,而不是堵,確定好負責主體,規定好收運時間,落實好堆放地點,以免各環節相互扯皮。
事實上,立法調研也表明,80%的市民認為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首要是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尷尬的是,從事資源回收的企業普遍反映行業發展面臨一些突出難題——回收設施和作業人員進入小區難,物流車輛上路行駛難停車難,中轉、堆放和分揀場地落地難,成本投入高而行業預期不明確,環保、消防等標準不斷變化生存幾率小,再生資源價格波動大市場不穩定……
如此一來,原有的回收體系“崩塌”,新的體系尚未形成,企業參與不積極,低價值可回收物沒有出路,居民交投不方便。雖然,各區為推進資源回收利用做了一些嘗試——長寧區主推兩網融合人工回收模式,虹口區主推智能垃圾箱房回收模式,浦東新區主推線上線下回收服務站,嘉定區準備將可回收物交由環衛企業統一收運,然后交給城投托底處理——但這些嘗試,大多還只是盆景狀態,尚未成規模、成體系、成網絡。
“回收困境”如何破解?來自聽證會的觀點是——加快重建交投渠道穩定、流向清晰、易于監管的新型資源回收體系,主要靠企業難以實現,還是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特別針對體系規劃、用地保障、政策引導、產業扶持,整合好行政資源和市場資源,加快推進回收體系重構。
大家希望,破解“回收困境”,或許,黃魚車走街串巷的舊風景可以不再;重建政府主導的回收體系,卻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