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市委書記、市長等領導都在為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搖旗吶喊。垃圾分類相關法規的出臺也走在了國內前列。2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上海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
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從理念倡導到走上“時尚舞臺”,再步入現在的立法階段。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代表著全國,也影響著全國。關注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中國垃圾分類的進程。
圖片來源于網絡
C位出道,領導主推
今年以來,上海垃圾分類聲音不斷。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將于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
1月31日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長應勇答記者問時說,本屆政府準備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垃圾綜合治理問題。垃圾分類是新時尚,我呼吁全社會一起來進行垃圾分類!
2月18日,全市首家專門從事垃圾分類活動的專業化社會組織--上海虹口新時尚垃圾分類事務所今天在該區揭牌成立。
2月18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對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進行調研,并冒雨前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生活固廢集裝轉運徐浦基地以及老港生態環保基地,專題調研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調研過程中還親自“示范”塑料瓶的投放要求。
2月20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大會舉行,萬余人參加。在這場萬人大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強調,垃圾分類是一件沒有退路的事,必須更加主動地尋求作為。盡快實現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3.28萬噸/天、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達到7000噸/天的目標。
2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上海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出席會議并講話。
多重舉措 長期積累
其實,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并非一時熱度,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規劃布局。去年更是舉措不斷,涵蓋了立法、管理、宣傳等多領域內的工作。
2018年1月1日,《上海市建筑垃圾處理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完善建筑垃圾分類管理要求和流程。
1月29日兩會期間熱議垃圾分類,應勇市長倡議“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3月8日“參與垃圾分類,助力扶貧公益”主題活動上,中國銀行上海市長寧支行推出“綠色+金融+公益”模式,進一步拓寬了綠色賬戶積分兌換范圍。同時,中國銀行還聯合扶貧機構將貧困山區的新鮮蔬果作為兌換獎品,讓居民獲得實惠的同時親身參與扶貧公益活動。
3月13日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將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并在居住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明確要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分類體系。
4月19日上海市政府正式發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示范街道(鎮、鄉)考評辦法》,按照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提高市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感受度、參與率,擬對整區域推進垃圾分類的街道(鎮、鄉),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示范街道(鎮、鄉)考評工作。
4月21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發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細化落實《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未來三年垃圾分類推進工作全面發展。
6月14日長江經濟帶“互聯網+”綠色技術轉移轉化大會召開,報告中,上海惠眾綠色公益發展促進中心李夏主任以“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借力物聯網、互聯網的整合提升”為主題,交流和分享了綠色賬戶平臺業務管理經驗,并提出結合物聯網和信息網搭建垃圾全程分類的設想。
6月30日“綠色賬戶”完成發卡數372萬張,覆蓋數(累計)501萬戶,累計積分33億分,累計消納19億分,“美家美滬、綠色賬戶”正在逐漸為更多人們所熟識,“智能垃圾分類”模式中的科技與創新,吸引更多年輕群體參與的同時,也提高居民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7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的文件。明確2020年底前全國將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推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
7月6日在團市委和市綠化市容局聯合主辦的“垃圾要分類一學馬上會”活動上,大黑牛“李晨”更是化身成為“環保牛”助力垃圾分類,為青年環保志愿者打call。并正式發布了由愛心人士授權的上海青少年垃圾分類公益卡通形象——“悠嘻猴系列”。
9月1日由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宣傳指導手冊》走進各大社區。《手冊》緊貼全程分類最新要求,圍繞為什么要垃圾分類、怎么實施垃圾分類、答疑解惑三個內容進行展開。
9月7日綠色賬戶新增可回收物管理系統,瓶罐紙箱皆可變廢為寶!上海綠色賬戶已將這一推廣模式和管理系統,向全市的社區展開,讓生活中的可回收物利用價值實現最大化!
9月20日垃圾分類查詢功能上線,幫助居民更直觀地了解垃圾分類,解決生活中的垃圾分類投放等問題。
11月6日據新華社報道,6日上午,習總書記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幾位年輕黨員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習總書記表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我關注著這件事,希望上海抓實辦好。
11月22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了審議。為進一步發揚立法民主,現將法規草案修改稿及相關說明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以便進一步研究修改,再提請以后的常委會會議審議。
12月5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市教委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發布了上海首套全市統一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為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習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日前推出的這套《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分為三冊——幼兒園版、小學生版、中學生版,有針對性地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科普。
12月22日在“垃圾分類新時尚”的綠色賬戶雙十二狂歡節開幕儀式現場,上海標準家用分類垃圾袋、垃圾桶技術規范及產品發布。
重要《條例》,開啟“強制時代”
上海市十五屆人大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何重要?因為它標志著今年7月1日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上海推進多年之后,正式納入了法治框架。
圖片來源于網絡
條例重點內容:
《條例》的出臺,則更為清晰地劃定了制度框架,確立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所明確的工作方向,亦更具標桿意義。
上海黨政機關內部辦公場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館、外賣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
垃圾分類方法明確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四種。
進一步厘清了各類名稱,并以通俗語言列舉出許多實例。比如,注明濕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廢料、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
明確全程分類:單位和個人要源頭分類,物業公司要分類駁運,收運企業要分類收集和運輸,最后處置企業要分類處置。如果不按標準分垃圾,收運單位可以拒絕接收,以保障全程分類效果的實現。
《條例》明確,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是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其中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
《條例》明確,上海全市逐步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按照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上海《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上海全市建成了3374個再生資源回收點,開工建設15個垃圾資源利用設施。2019年,還將開工12個垃圾資源利用設施。
這幾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出臺,和上海市政府一系列的動作標志著上海垃圾分類工作走過了里程碑式的重要節點,而是否能從“0”變成“1”,其模式是否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