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推進,上海市很多中小學和幼兒園在新學期將“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引進校園,幫助孩子們從小養成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生活習慣。
“孩子,是城市的未來!鄙虾J薪涛嘘P負責人表示,孩子們在學習和踐行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小事從我做起的責任感,同時他們也以獨特視角,為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獻計支招。
設生態堆肥箱,建綠色賬戶
普陀區真如文英小學充滿了“環保味道”。
走進校園,一個生態堆肥箱尤其引人注目。午休時間,只見學生們在生態堆肥箱前排起隊來,把手中的菜皮果殼、剩菜剩飯倒入箱子里。值日小隊隊員告訴記者:“以后,學校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等濕垃圾都會放進這個箱子,加工成有機肥料!
在垃圾分類培訓課上,老師事先準備了一疊垃圾卡片和4種不同顏色的分類小垃圾桶!棒~骨頭屬于什么垃圾?”“干垃圾!”面對老師拋出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搶答,將卡片扔進對應的垃圾桶。
“這位同學,筆芯是有害垃圾哦。”看著學生誤將水筆筆芯放進了干垃圾桶,老師耐心地向他解釋道,“筆芯本身的材質和殘留的墨水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是有害垃圾。”平日里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學生們在這里找到了答案。
真如文英小學是普陀區最早開展垃圾分類的學校之一。如今,學校廚余垃圾成為有機種植的培養基,果蔬皮造的紙制作成各種紙藝美術作品。另外,每個學生都有一本綠色賬戶,用于記錄在變廢為寶實踐中獲得的利潤。用孩子們綠色賬戶利潤創立的“FP”基金,是學校愛心捐助和學生參與易蓉公益事業的專項基金,用于購置衣被,定點捐贈給希望小學的孩子。
區本教材與課程全網覆蓋
東門中學的黃允雯在開學時帶來了自己的寒假作業——一套用廢舊紙箱改造的四色分類垃圾桶。她說:“從桶身設計、標識繪制到踏板制作,都是我獨自完成的!边@是2017年垃圾分類進課堂之后,孩子們學到的新本領。
新學期,垃圾分類成為崇明區中小幼學校的“必修課”,分學段的垃圾分類區本教材及課程將覆蓋全區。2017年,崇明區率先推出了《垃圾分類》(中學版)學習用書,用作全區初中每周一節垃圾分類拓展型課程的教材。去年,幼兒園和小學兩個版本的教材也相繼出爐。3本教材非常“生活化”:不僅有面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編排,同時以崇明區垃圾分類的現場和實例作為插圖和標識。
東門中學的開學第一課,還衍生出了有關垃圾分類的多彩課堂。七年級的語文課上,師生在討論文言文中古代垃圾分類的情況:“殷之法,棄灰于道者斷其手;人家掃除之物,悉傾于門外,灶燼爐灰,瓷碎瓦屑,堆積如山”;數學課上,學生們根據垃圾分類的調查數據制作條形圖、折線圖和扇形圖;政治老師給學生們帶來了一節“資源節約型社會”課;就連體育課的投籃教學,也請學生們根據不同垃圾進行分類“入框”游戲。
崇明區教委有關負責人說:“在校園中、課堂里實踐垃圾分類,讓綠色生活的理念走進學生們的心中;同時小手牽大手,讓孩子影響家庭,走進社區,帶動更多的人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這是我們的目標!
與實踐結合,深入社區科普宣傳
長寧區延安中學環保社團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分享了假期里走入社區傳播垃圾分類理念的趣事和收獲。
當天早晨,環保社團的學生們準時來到長寧區蘇一街道居委開展準備工作,搬桌子、分宣傳冊、制作道具……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學生們先向居民分析了垃圾不分類的危害,講述了垃圾的來源與去處以及上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在模擬分類環節,他們在桌上依次擺出貼有“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垃圾”字樣的小垃圾桶,隨后邀請6位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小游戲。游戲中,5位居民正確完成了垃圾分類任務,還有一位居民指出了分類提示中的錯誤。通過游戲,居民們展現出了良好的環境意識和素養。
學校負責人稱,今年學校將垃圾分類教育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結合起來,鼓勵學生深入社會和生活,到社區進行志愿者服務,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霸谶@個過程中,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漸增強,對理科感興趣的同學還能從科學的角度研究如何將垃圾分類做得更好。”
注重養成,納入綜合素養報告
在楊浦區,一場垃圾分類線上知識競賽活動吸引了6萬余名學生參加。新學期開學,每個學生都建立起一個成長檔案數據庫,自動生成學生綜合素養報告,其中就包括了垃圾分類的學習過程和完成情況。
楊浦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以此讓學生盡快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帶動家庭成員參與踐行。
眼下,楊浦區各中小學已逐步將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納入學校常規管理,構建日常垃圾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干垃圾”四分類的收集模式。同時,學校還把垃圾分類工作與學生的養成教育和自主課程的開發緊密結合,通過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初中階段的《科學》《思想品德》等課程,積極開展垃圾分類減量的宣傳教育,引導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據了解,今年,上海市教委還將攜手上海惠眾公益中心和上海綠色賬戶等專業機構,組建數支講師團,到全市16所中小學校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普及宣傳教育。同時還將專門制作生活垃圾分類宣傳短片,組織學生觀看學習,讓師生對垃圾分類和綠色生活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