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識別、智能聯網、凈桶設備、人工智能……這些“高大上”的詞匯,所形容的并不是某項科技成果,而是你我身邊的垃圾分類。
目前,青島有不少社區所使用的垃圾分類智能設施,滿滿都是“黑科技”。這些既智能又時尚的設施,不僅讓垃圾分類更便捷,也可以極大促進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從而逐步培養市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習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這些智能設備的應用正逐漸改變著居民的垃圾投放習慣,讓垃圾投放點從對保潔員、志愿者值守的依賴,逐漸向無人化、自助化發展。
獎懲制度也是其中一柄監督“利器”。此外,青島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和學校校本課程,每學期不少于4課時。形成“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今年的青島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紛紛為垃圾分類工作建言獻策。人大代表王文華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小區雖然設置了分類垃圾桶,但是在分類名稱上卻并不統一,“有的是按照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分類的,還有按照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因此她建議要加大分類垃圾桶的投放,建立分類垃圾投放點或者每個單元門前都擺放全套分類垃圾桶,并有醒目提示牌,種類齊全、圖文清晰,告知大家垃圾如何分類、如何投放。政協委員孫永良就市民生活習慣難改變的問題,建議采取分類實施、逐步推廣的辦法,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需要看到的是,青島尚處在垃圾分類的初級階段,許多小區尚未建設規范的四分類點,配備指導員的垃圾分類點則更加匱乏,因此,全社會還需要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舉措,讓更多市民參與到垃圾分類中去。“年底前青島市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5%”,這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引導,離不開基層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更離不開全體市民的主動參與。
在此基礎上,青島海碩環保將不斷研發多款高科技智能垃圾分類箱,提高居民分類垃圾桶的正確使用意識,加大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城市垃圾分類、城鄉環衛一體化等領域中發揮自己有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