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一街道把居民在分類投放過程中的各種疑點、難點變成支點,進一步創新,強化垃圾分類的智能投遞、智能管理、智能治理的“3Z”模式,探索“解鎖”環境治理的新渠道,將垃圾分類這“關鍵小事”做實做細。
“智能”引入,激發自主分類意識
街道創新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引進企業自有資金、自配設施、自帶人員參與到街道垃圾分類的運作中來。在綠島花園的智能化垃圾分類設施,集投放、稱重、監控為一體,采用手機掃碼、門鏡刷卡等多種開啟模式,聲屏觸摸即可分類投遞。并且融合智能化感應、智慧化管理、多倍積分回饋等全新亮點,有力促進了小區內生活垃圾定時定點破袋分類投放的推廣,受到小區居民的歡迎。
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在總量沒有改變的前提下,通過精細化分揀,廚余垃圾減量60%,其他垃圾減量10%,可回收物增量200%,從源頭上激發居民的主動分類意識,為環境治理改善打好基礎。
“智管”介入,破解垃圾異味難題
每年的夏季,街道都會收到居民對于垃圾的各種投訴:垃圾桶蚊蠅、垃圾桶異味等,都是環境治理領域上“老大難”的問題。
為破解垃圾分類破袋分揀后,廚余垃圾腐爛導致的異味問題,改善居民對垃圾投放點的認識偏見,街道引進了智能垃圾分類箱收集箱
在試運行階段,通過一天兩次定時噴灑來確保垃圾投放站點的空氣清香。后面將安裝自動噴淋裝置,定時對垃圾桶進行噴灑,實現垃圾投放點智能化管理,根治垃圾分類投放站點的異味問題。
“智治”深入,創建再生資源鏈條
街道推進垃圾分類探索“智治”模式。按照市場化對再生資源進行回收,先期街道整合該區域封閉式居民小區,配合企業制定收集路線、收運時間,企業每天定時定點上門收運,每天回收紙殼、塑料瓶、玻璃瓶等再生資源2噸左右,系統有效地化解了城市環境治理中游商浮販占路經營的亂象,排除了亂堆亂放導致的安全隱,減少轄區環境污染問題,多方籌措共繪環境質量的同心圓。
久久為功,方能善作善成。垃圾分類“小革命”檢驗城市治理的“大格局”,街道的垃圾分類水平也是城市治理水平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