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垃圾”是紅房,“廚余垃圾”是灰房,“可回收物”是綠房,“其他垃圾”是藍房。近日,一排“時髦”的智能垃圾房陸續亮相蘇州多個社區,不少路過的居民紛紛上前“刷臉”、“掃碼”測試。
智能垃圾分類房通過網絡覆蓋和智能化改造,不僅可實現垃圾稱重、定時開關、滿溢提醒、刷卡、掃碼、人臉識別投遞、二維碼追溯等功能,還可將數據實時傳回后臺,大大提升了垃圾分類的效率。
6月30日,常熟湖畔社區智能化垃圾分類試點項目開始試行。乍一看,智能垃圾房和普通垃圾房并無差異,其實不然,智能垃圾房內“隱藏”著多個“智能助手”。憑借網絡帶寬、低延時、高連接的特點,管理人員只需通過手機App就可24小時全方位監測垃圾房內、外部情況,包括垃圾房窗口狀態、各類垃圾數量、視頻直播等。 除了收集數據外,作為智能垃圾房的“智慧大腦”,管理后臺還會對每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讓垃圾分類情況一目了然。數據分析可幫助管理人員了解小區居民垃圾投放習慣,從而對投放時間、垃圾桶設置進行優化,對垃圾分類進行更加科學的調整。
昆山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通過信息化手段,從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投遞、垃圾分類收集、垃圾分類清運、垃圾分類處理等方面著手,對垃圾分類各個環節進行智能化管理。截至6月底,昆山已完成景陽社區、東方華庭和金華村等20個小區智能垃圾分類項目覆蓋,大大方便了垃圾投遞和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6月,蘇州唯亭街道實現了街道內18個社區下屬小區30%的覆蓋。該智能垃圾分類項目有助于社區落實三定一督,對社區垃圾分類進行監督指導。二期項目也已在推進中,將在現有基礎上新增人工智能攝像頭系統,溯源違規行為,確保執法有理、減少糾紛。
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接下來,蘇州將繼續以信息化手段助力“垃圾分類”,為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