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的效果,常常被拿來衡量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作為全國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山東省青島市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
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垃圾分類已然成為青島市民的新時尚。為了讓垃圾分類更精準,2020年3月份以來,青島市積極推廣垃圾分類“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投放模式,創新賦能,助力垃圾分類再提升。青島晚報記者走訪發現,青島市有不少將生活垃圾分類做出顯著成效的社區。這些社區的好經驗、好做法,有望為青島生活垃圾分類開辟出一條可復制、推廣的路徑。
5座收集站“上崗”代替144個垃圾桶點
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前旺疃社區的這座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是一座標準的智能生活垃圾分類密閉收集站,集分類垃圾稱重、線上APP積分兌換、多媒體宣傳服務、投放后洗手清潔、防雨、照明、監控等功能于一體,還具有殺菌、除蟲、除臭功能,于2020年3月開始建設,4月投入使用。半年過去,收集站運行得情況如何?天天和它打交道的前旺疃社區居民最有發言權。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在前旺疃社區居民們眼中,這座生活垃圾收集站不僅有效解決了原來垃圾桶點過多導致的分類管理困難、分類效果差等問題,還起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它成了社區環境衛生提升的“大功臣”。
前旺疃社區實現廚余垃圾分類清運
居民態度從“怕麻煩”到“成習慣”
“原先家里的垃圾都是一個袋子,混在一起,下樓隨手扔到垃圾桶;而現在不僅要把垃圾分類,還要‘定時定點’扔垃圾,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我有些不理解,主要就是怕麻煩。后來前旺疃社區網格員、居民代表帶著各種宣傳材料,一家家敲門入戶講垃圾分類的好處,我聽了之后,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結果這么一分,發現垃圾分類確實好。”在收集站前,前旺疃社區居民臧崇勛將兩袋垃圾和一個水果包裝盒,輕車熟路地分別放入“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三個投放口。臧崇勛坦言,自己經歷了一個從“怕麻煩”到“成習慣”的轉變過程,“家里干凈了,社區環境也更好了,原先垃圾桶在單元門外,夏天在樓道里就能聞到異味。‘撤桶并點’之后,外面看不到垃圾桶,聞不到垃圾桶的異味,也沒有蒼蠅了。大家都覺得垃圾分類確實是好事。”在居民臧崇勛看來,前旺疃社區的環境衛生提升了一個檔次,大伙遛彎也更舒心了。
有同樣想法的,不僅是土生土長的前旺疃社區原居民,還有大量遷入的新居民。前旺疃社區現有1736戶居民,其中原居民610戶,外來居民1100多戶。“你看,進到我們小區,地上不見垃圾,環境特別好。”從外地來青島市工作的李鴻雁是前旺疃社區的一名新居民,她目睹了這座生活垃圾收集站的建成和前旺疃社區的變化,“2020年4月份前一進小區,每棟樓下都是垃圾桶,現在實施垃圾分類‘撤桶并點’之后,不僅環保,有利于資源回收利用,而且也為小區創造了更好的環境。”李鴻雁告訴記者,居民們已經漸漸形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每天過來扔垃圾的時候,指導員也會悉心指導。現在我們都覺得垃圾分類挺簡單的,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原來我們前旺疃社區有144個垃圾桶點,每個單元樓下都有,衛生不好,分類效果也不好。2020年2月份城陽街道提倡采用‘撤桶并點’模式提升垃圾分類效果,我們前旺疃社區是第一個響應的。”負責垃圾分類工作的前旺疃社區黨委委員臧喜德介紹,前旺疃社區共設有5座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平均約350戶一座收集站。
大小志愿者“站點”開“實踐課”
李鴻雁6歲的女兒果果,是前旺疃社區的垃圾分類小志愿者,從幼兒園到小學,老師都教過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掌握了“攻略”后,果果如今儼然成為了“小老師”,在前旺疃社區里教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每到周末,垃圾分類收集站就變成了前旺疃社區里最熱鬧的地方,一群孩子手把手地“指導”六七十歲的老人們進行垃圾分類。“2020年4月份前垃圾桶是招蒼蠅的地方,現在的垃圾分類收集站是引來‘小蜜蜂’的地方。”臧喜德笑稱。
前旺疃社區居民在投放垃圾
在前旺疃社區,垃圾分類志愿者的隊伍不斷擴大,對于垃圾分類尤其是“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投放模式的推廣,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作為城陽區“撤桶并點,定時定點”的首個示范點,前旺疃社區在5個收集站開啟“定時定點”試投放模式,每天6:00至9:00、17:00至19:00兩個時間段,1名指導員、1名分揀員、1名宣傳員在收集站“站點督導”;前旺疃社區大小志愿者主動到站點上崗,結合居民投放情況開展現場講解。同時,配套開袋檢查,用垃圾分揀工具檢查判斷分類是否正確,不正確的請居民陪同進行二次分揀,直到完全分好才請居民離去,幫助居民養成習慣。而從2020年9月份起,“站點督導”只需一人就夠了,因為大伙都會分了,分類投放準確率在95%以上,準確率大大提升。
在生活垃圾收集站對面,七八位老人坐在馬扎子、小板凳上曬太陽。說起前旺疃社區的垃圾分類“新時尚”,老人們紛紛“曬”出了自己的“分類心得”。“垃圾分類不麻煩,分類之后垃圾更好處理,而且社區變得更干凈衛生。”85歲老人李修滄笑呵呵地說。87歲老人臧成知獨自居住,一開始不會分,在臧喜德“送課上門”后,他很快掌握了分類要領。“垃圾分類需要全民參與,一個也不能少。”臧喜德說,前旺疃社區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耳朵聽不清,眼睛也看不清,但垃圾分類能分清。
“熟人社區”微信群增加互動
垃圾分類,是青島市各街道、社區面對的一道共同的考題。前旺疃社區如此高的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和居民認可度,是怎樣達成的?記者采訪發現,前旺疃社區有一套自己的“分類經”,充分發揮“熟人社區”的優勢,是其秘訣之一。
在前旺疃社區微信群里,有一個垃圾分類“紅榜”和“黑榜”:一個月分得次次都合格,上“紅榜”;如果亂扔或者混裝垃圾,直接點名,上“黑榜”。前旺疃社區將垃圾分類寫進《居民公約》,把居民垃圾分類考核情況與福利待遇、星級文明戶評定掛鉤。每日在前旺疃社區微信群進行不定時“表揚+批評”通報,同時開展垃圾分類“每月之星”評定,在居民樓道張榜公示,通過激勵機制,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為了幫助居民鞏固垃圾分類知識,前旺疃社區定期聘請垃圾分類專家進行知識講座,結合不同季節垃圾類型特點為居民講解垃圾分類妙招。前旺疃社區還自制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小扇面,以文圖結合的方式向居民展示四類垃圾的明細和注意事項,并通過網格員發到每戶居民家中,張貼在自家廚房里。
前旺疃社區通過視頻監控助力垃圾分類
除了“表揚批評通報+專家講解”促進模式外,“巡邏+天眼+網格員”助力模式也是前旺疃社區持續推進垃圾分類的妙招之一。在垃圾分類實行初期,有一些居民分類意識不強,經常偷偷將自家垃圾扔在單元門口,或在非投放時間段將垃圾放到收集站外。針對這種現象,前旺疃社區巡邏隊成員每日開展不間斷巡查,發現亂丟垃圾、不按規定分類的當面勸阻并記錄在冊,從源頭“看住”垃圾。同時,前旺疃社區進行24小時全天候無死角監控,對于亂扔垃圾者,根據事發位置,調取監控進行比對,鎖定當事人,進行處罰和教育。對于垃圾分類有顧慮、嫌麻煩、怕困難的居民,前旺疃社區網格員挨家挨戶上門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手把手地示范分類,從而讓居民愿意分、懂得分。
“光盤行動”助力廚余垃圾減量三分之一
走進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東田社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地面、綠化帶里蓬勃生長的綠植;記者轉了一圈發現,這個東田社區也沒有擺放垃圾桶,幾個顏色鮮艷的智能垃圾收集箱安置在社區一角,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花木清香。自2020年8月份“撤桶并點”以來,東田社區逐步邁入了垃圾分類社區“優等生”的行列。截止到2020年10月份,東田社區共設置3個垃圾投放點,居民自主分類投放正確率95%以上,垃圾清運工作大大減少,居民參與度與積極性高漲。特別是在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方面,東田社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文明就餐 光盤行動 助力垃圾源頭減量”實踐活動
實行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是根本,而源頭減量,廚余垃圾減量是根本。東田社區以助力垃圾分類系列宣傳活動為契機,在轄區組織開展了“文明就餐 光盤行動 助力垃圾源頭減量”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從源頭上減少廚余垃圾的產生。
“撤桶并點+光盤行動”雙管齊下,效果如何?“實施‘撤桶并點’之后,廚余垃圾減少了一半;實施光盤行動以來,又減少了三分之一。”東田社區物業經理孫海濱透露。
“從源頭上減量,既節約了糧食又保護了環境。”51歲的東田社區居民柳超告訴記者,在東田社區,很多家庭都身體力行地實踐“少做吃光,杜絕浪費”。“光盤行動,我孫子做得很好。”東田社區居民張心艷笑稱,她4歲的孫子同同不管在家里還是幼兒園里都是“光盤”小模范,而且在家里的飯桌上,還是垃圾分類小監督員,一本正經地告訴奶奶什么是廚余垃圾、什么是其他垃圾。“現在,我們全家都把垃圾分類當成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輕松分類,形成習慣。如果分得不好,孩子都盯著呢。”張心艷說。
硬核宣傳用上“巧勁兒”
“我們東田社區‘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投放實施了兩個多月,效果很好。”東田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廉秀娟是個細心人,一直默默關注著東田社區發生的變化,“環境衛生整體上明顯提升,蒼蠅蚊子少了,流浪貓狗沒了,居民養成習慣了,路上基本沒有隨手扔垃圾的,大家都很自覺。”
之所以成效顯著,在廉秀娟看來,要歸功于社區“線上+線下”采取的一系列“硬核”宣傳,用上了“巧勁兒”。線下,當居民來到東田社區廣場活動時,經常看到垃圾分類“從我做起”“撤桶并點”“黨員志愿者在行動”等系列宣傳活動,東田社區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講解垃圾分類怎么分;每天早、晚的垃圾投放時間,東田社區派專人在垃圾收集箱前進行宣傳指導;東田社區還組織少年兒童開展垃圾分類系列活動,從而實現“以小帶大”,讓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大人。線上,東田社區微信群里也時常開講垃圾分類,在“潤物細無聲”中營造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濃厚氛圍。“東田社區的工作做到位,居民的配合度也高。”柳超感慨地說,垃圾分類,全東田社區都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