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大家看看最近的“垃圾分類社區行”都有哪些“好做法”“好經驗”,Let's go!
一、寺西社區
注重服務細節 讓垃圾分類“有溫度”
垃圾分類是一件系統工程,是一場綠色革命,它是加快改善人居環境,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的具體實踐。在入戶宣傳工作中,社區黨員、網格員、志愿者耐心講解垃圾分類規范、撤桶并點的意義,同時,登記獨居不方便出行的老人信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人員每日上門收垃圾幫助投放。為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有效進行,社區還免費為居民每戶發放垃圾桶2個,對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并垃圾分類標準的居民每月發放廚余垃圾袋、其他垃圾袋各20個。在推進垃圾分類的同時,社區不斷提升便民服務舉措,率先在智能垃圾箱體配備衛生間,從細節上體現為民關懷,讓垃圾分類這項“麻煩”的“小事”有“溫度”。
二、城子社區
垃圾分類方法全 文明社區共創建
為順利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落實,城子社區組織環衛、物業、治安等部門、聯合廣大志愿者身體力行,通過印刷宣傳彩頁、發出倡議書等方式擴大宣傳。在投放環節,社區組織垃圾分類指導員、黨員志愿者攜手物業在各個“垃圾分類公共投放點”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引導、監督、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等做法,以自身行動作為宣傳,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小區內鄰里居民共同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
社區倡議:廣大居民要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做表率、自覺當好宣傳員;廣大黨員、居民代表、網格員、社工同志們要自覺當好引領員。積極宣傳“綠色、環保、循環、低碳”理念,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帶動身邊人。
三、西田社區
長效宣傳 黨員聯系 積分兌換
垃圾分類最重要是源頭分類,但分類習慣深入人心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進行引導并長期堅持、推進。為了引導鼓勵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習慣,西田社區通過在社區“初心廣場”休閑步行路線設立垃圾分類宣傳牌,讓垃圾分類元素融入百姓生活,潛移默化滲透垃圾分類意識、知識;同時建立“黨建+”模式,通過黨員中心戶聯系家庭,黨員志愿者常態化站桶指導,動員、監督、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社區還采取“互聯網+模式,”居民可通過垃圾投放卡在智能垃圾設備中刷卡投放,對正確投放垃圾行為進行積分獎勵,達到一定積分后可用于兌換生活用品,培養好分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