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此次疫情影響之后,預計未來環保產業或將得到政策利好的驅動,“垃圾分類+醫廢處理”有望進入發展快車道。
據衛生部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醫療廢棄物產生量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其中住院部廢棄物產生量占據主體。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為24699萬人,平均住院日為9.3天,診療人數810300萬人次,據此估算2017年我國醫療廢棄物產生量為204.69萬噸;2018年,我國醫療廢棄物產生量約為216.77萬噸。整體來看,醫療廢棄物產生量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
目前,我國對醫療廢棄物的集中處置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大部分危險廢物處于低水平綜合利用、簡單貯存或直接排放狀態。尤其是近些年,雖然我國醫療廢物持證單位實際處置量不斷上升,但是醫療廢物處置量在實際危險廢物和利用處置量中的比例卻在逐年下降。根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16年醫療廢物處置量在實際危險廢物和利用處置量中的比例為5.17%,這一數字到2018年下降為3.71%。這說明我國醫廢處置程度仍有提高空間。
而疫情影響之下,預計今年全國新增口罩垃圾產量約16.2萬噸,若疊加其它類型新增醫療廢物,預計2020年全國醫療廢物產量增幅或將超過25%。可以看到,目前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的運行壓力明顯。數據統計,其中76個城市負荷率已經超過100%,近五分之二的城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負荷率在90%以上,有近三分之一的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基本處于滿負荷或超負荷運行狀態。全國還有四分之一以上地級市尚不具備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而部分農村和邊遠的山區醫療廢物仍沒有納入收集處置等范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廢量劇增,環保企業“臨危受命”,堅守著“最后一道防線”。而受到此次疫情影響之后,預計未來環保產業或將得到政策利好的驅動,“垃圾分類+醫廢處理”有望進入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