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年報”出爐。“三增一減”,直接體現了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成效形式向好。
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噸、有害垃圾分出量0.6噸、濕垃圾分出量7453噸、干垃圾處置量17731噸。相比2018年底,分別增加431.8%、504.1%、88.8%和減少17.5%。“三增一減”,直接體現了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成效。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濕垃圾分出量的大幅增加,說明經過分類,原本混在干垃圾里的其他三大類垃圾被挑了出來,專門投放進了對應的垃圾桶。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成效,健全完善的法制基礎功不可沒。數據顯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的2019年6月,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濕垃圾分出量、干垃圾處置量分別為4000噸、6950噸、1.94萬噸。條例實施后僅半年,可回收物回收量、濕垃圾分出量就有了明顯的增加,干垃圾處置量則明顯減少,帶動全年垃圾分類實效往預期的方向快速發展。這樣的成績,顯現了條例在促進垃圾分類方面強大的倒逼作用。在法律法規和社會氛圍的雙重倒逼下,一大批街鎮和社區各自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2019年,全市135個街鎮成功創建為垃圾分類“示范街鎮”,10個區創建成為“示范區”。在全市,垃圾分類取得顯著成效的社區,也從少數幾座“盆景”迅速發展為覆蓋全市大部分社區的“風景”。對照居住區垃圾分類“五有”達標標準,上海1.3萬余個居住區(村)的分類達標率由2018年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年底的90%。雖然形勢向好,但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仍有不少重點難點。綠化市容部門相關負責人坦言,高校、醫院、交通樞紐等場所的分類實效仍有待提高,誤時投放點管理、破袋投放引導、郊區農村濕垃圾就地處理、快遞、餐飲、旅館等行業源頭如何推進源頭垃圾減量等,仍是難題。硬件方面,也就是生活垃圾全程分類設施方面,今年上海將優化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個居住區服務點的功能提升,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處置效率。同時,新增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3450噸/日,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軟件方面,實現95%以上居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實效達標,85%以上街鎮達“示范街鎮”標準。同時,確保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達到6000噸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1噸以上,濕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9000噸以上,干垃圾日均處置量控制在16800噸以下,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5
上海將繼續強化入戶宣傳,提升小區租戶、年輕白領、個體工商戶等重點群體的垃圾分類意識。比如,加強在來滬交通工具、陸海空港等交通樞紐的垃圾分類宣傳,或者向入滬的外地手機用戶,發送垃圾分類公益提示短信,提升流動人口垃圾分類知曉度。
通過行業管理提升高校醫院分類成效
在去年的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市民也在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和難點。綠化市容局表示,針對破袋、定時定點、源頭減量等問題,今年都將采取措施,推動基層開展創新,爭取逐一破解。比如,將采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誤時投放點管理、破袋投放引導等難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操作規程。推進垃圾投放點加裝智能監控設備、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統等方式對源頭分類行為進行監管,尤其是對誤時投放點分類投放行為加強監管并及時反饋,做好誤時投放點垃圾分類實效日常管理。針對投放環境,將在具備條件的居住區推廣“白菜拉拉袋”等小發明小創新,便于分類投放。而針對濕垃圾的破袋和存儲期間異味控制等方面,也將制定投放點管理規范。此外,去年人大在執法監督中也發現,單位的分類實效不如居住區,今年上海要通過落實行業管理的方式,提升高校、醫院、交通樞紐、公共場所等的分類實效。“比如市教委已專門制定了高校垃圾分類的考核標準,今年在公共場所也將加強垃圾分類宣傳力度。”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處處長徐志平透露。
每區確定一兩家企業回收低值可回收物
去年,新民晚報曾進行過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的調查,發現快遞包裝物、菜場濕垃圾等已成為減量“攔路虎”,而可回收物回收體系中低價值可回收物也面臨“無人肯收”的難題。針對這些問題,市綠化和市容局今年將一一破解。比如,計劃突破產業、政策、地域限制,拓寬資源化利用渠道,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低價值可回收物無法完全靠市場進行循環利用,需要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因此,下一步各區將確定一至兩家回收企業,進行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徐志平表示,回收體系要做到信息化管理做到來源可溯、數量可核對、物流可管控,因此目前相關部門已和城投集團完成了可回收物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下一步將納入相關數據。在源頭減量方面,綠化市容局也已聯合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積極推進快遞、餐飲、旅館等行業源頭減量,今年會陸續出臺關于源頭減量的相關措施,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比如,疫情期間快遞大量增長,而針對快遞包裝的減量,綠容部門與郵政管理部門正在研究方案,今年或將在部分快遞企業中試行可回收包裝箱、包裝箱回收抵部分快遞費等政策,減少快遞包裝物。而在濕垃圾源頭減量方面,正對菜場安裝源頭減量裝置的需求進行摸底,下一步將制定相應政策。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唐家富認為,今年上海的垃圾分類推進工作要向“持久戰”轉變,保持常態、長效投入,“比如垃圾箱房,除臭是必要的,但是否還要志愿者站崗監督?我認為可以減少相關投入。”他表示,今年疫情雖然對生活有影響,但垃圾分類并沒有大規模回潮,說明市民已養成了良好習慣。下一步,上海將繼續講好“垃圾分類”的故事,借助垃圾分類來提升居住環境。